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联系我们

  • 财富热线:139 4040 9711
  • 公司电话:130 6671 6673
  • Q Q 咨询:点击与我QQ对话
  • 邮箱:sy024@163.com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 > 吨桶知识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所属栏目:吨桶知识    发布时间:2015-11-14   阅读:    文章来源: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大西迁纪念馆。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江大学西迁纪念馆,以前这里是浙大的主要教学地点。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一名老人在讲述浙大学生当年修建电站的场景。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大物理系教学楼内景。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大老校友回到湄潭时跪拜的场景。图片翻拍自资料图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大师生当时在湄潭的研究成果。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湄江桥。

【抗战记忆】烽火岁月 小城大爱

  浙大纪念馆内的讲解员正在讲解浙大西迁的历史。

  在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菟丝花》里,女主角名叫忆湄。

  “湄”即是湄潭县的“湄”。在琼瑶的笔下,“湄潭是贵州北部一个风景很美的县份”,小说讲述了当年的浙大学子与湄潭姑娘的凄美爱情故事。

  有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浙大与湄潭也一样。75年前,它们意外“相遇”,结下了旷世情缘。

  7年的艰苦岁月,湄潭无私地养育着这所在战火中流亡的大学,而浙大师生也常怀感恩之心,以知识和智慧回报湄潭人的深情厚谊,使黔北这座小城烙上了星星点点的现代化烙印。

  在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重访浙大西迁湄潭办学遗址,听当地人讲述这段大学与小城的传奇故事。

  湄潭人民捧着野花欢迎浙大师生的到来

  75年,足以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然而,当年湄潭浓厚的浙大文化气息却一直留存在这座县城的大街小巷。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国内的108所高校中有91所遭受过轰炸破坏,其中有25所高校被迫停止办学。为保存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众多高校选择了向内地迁移的艰难之路,浙江大学也不例外。

  浙大西迁陈列馆的解说员罗亚说,当年,在战火中流亡的浙大师生正是通过湄江桥,从遵义进入湄潭城。彼时,在桥的那一头,湄潭的老百姓捧着采来的野花,端着煮熟的鸡蛋,欢迎这所千里之外大学的入迁。

  竺可桢先生之女竺宁女士在重游故地时回忆说,浙大四次西迁,都是在战火硝烟、民生困苦的战争背景下进行的,看到如此淳朴、善良的湄潭人民,每一名浙大师生都是流着眼泪走过湄江桥的。

  竺可桢带领浙大教师、学生及家属一千多人、几千箱图书仪器,穿越江南六省,驻足9个城市,行程5千多里,历时两年多,先后落脚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

  1939年2月5日,18架敌机、118枚炸弹轰炸了广西宜山,沈阳蓝色塑料桶批发,更严重的是,在广西宜山由于水土不服,有三分之一的师生得了疟疾,有三分之一的师生得了肺结核。危难时刻,竺可桢确立求是精神作为浙大校训。他明确解释,求是,就是冒百死,排万难,以求真知。

  说起湄潭与浙大的相遇,罗亚告诉记者,这与当时开明的湄潭县长严溥泉分不开关系。炮火危机广西宜山,竺可桢正在为浙大的安身地愁眉不展,时任湄潭县长的严溥泉听说此事,立刻主动写信邀请竺可桢,希望将这所正在流亡的大学迁到湄潭。这让屡次试图迁址,但频遭拒绝的竺可桢感动不已。

  1940年初,浙江大学理学院、农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理科系的近千名师生,乘校车搬迁到湄潭。当时的湄潭县,人口只有1000多人,浙江大学迁入后,让这座封闭的小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

  成立浙大迁移协助会腾出250间房舍办学

  严溥泉是充满诚意的,他专门成立了浙大迁移协助会,提供房舍250多间,让出文庙、民教馆、救济院等办公房屋。不仅如此,湄潭当地老百姓在自身住房条件也很困难的情况下,还爽快让出自己的房子给师生们居住。

  也正因为如此,浙大在湄潭的校址大多“就地取材”,文庙变身浙大图书馆,财神庙改为生物实验室,老邮局则成为了男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