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具塑料袋下水道实在咽不下去了
所属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15-12-17 阅读: 次 文章来源: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入夏以来,强降雨接连光顾,排水不畅使得省城交通雪上加霜
入夏以来,强降雨接连光顾省城,不少地区甚至出现暴雨、大暴雨。一个月内,政府防汛办公室多次发出汛情预警。在市区,由于暴雨导致排水不畅,多条道路因为积水形成交通堵点,导致太原市区“间歇性”瘫痪。
日前,记者亲历一次城市下水管网清挖,从挖出的沉积物来看,除了泥沙、树枝树叶外,还包含油脂、毛发、塑料袋甚至一次性餐具。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些日常生活垃圾正是造成城市排水系统间歇性瘫痪的罪魁祸首。
【清掏现场】一年能掏1800多吨
后铁匠巷,毗邻太原市区主干道解放路的一条小街巷。因靠近商业圈,这里有很多中小型餐馆、理发店等。
7月25日晚8点,夜幕下的后铁匠巷依旧车繁人盛。往来的行人几乎不会注意到,在街边有几个身着天蓝色工装的身影,正弓着身子在路边清掏下水管道。他们是太原市市政管理处第二道路排水养护管理所水道三组的工作人员。与其他小组稍有不同,这个全市模范工作小组共9人,其中有6名是女性。
身穿荧光带网状马甲,手里拿着叉子、铁锹、镐头,在路边一个下水道口,组长王润梅正打算撬开沉重的铁箅子。由于长时间车辆行人碾轧,铁箅子已经和路面“咬”在一起,同事默契地递给她一把大铁锤,王润梅轻而易举地将铁锤举过头顶,冲铁箅子砸去。掀开铁箅子的一瞬间,一股腐臭迎面扑来。小组成员用扁铲戳,用叉子钩,五分多钟后,“梗阻”被清理出来,在路边堆成了一座小山。
组长王润梅向记者介绍,主要干道的井,每3个月要清掏一次,像这样居民区聚集的小街小巷每个月都要过一遍。即便如此,每次例行清挖,总会清理出大量管道沉积物。“按一天5吨,一年下来就有1800多吨。”
忍着恶臭,记者扒拉着,终于看清了裹杂在淤泥中的污物树枝、头发,塑料袋、稠浊的油脂以及一次性餐具。王润梅告诉记者,树枝、泥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可塑料袋、废弃油脂以及一次性餐具等杂物,则是市民和沿街小饭馆随便丢弃后涌入下水道的。
咱能别再添“堵”么!
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市政人员的日常维护,更离不开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支持。或许,正是你不经意间丢在街边的那个塑料袋,堵了下水道,淹了你雨夜回家的路。
【记者直击】厨余泔水直接倒进下水道
7月27日晚10点,记者再次来到后铁匠巷,发现沿街的大小餐馆竟把门前的下水管道当成了“万能管道”。
晚上10点半左右,路北一家餐馆结束一天的营业。大约半小时后,一名中年男子拎着一个白色塑料桶从店里走了出来。该男子先是谨慎地四下张望,趁没人注意,迅速将桶里的厨余泔水倒进了下水道。就着路灯记者看到,从桶里流出来的,除了污水,还有不少被塑料袋缠绕的一次性木筷。
随后,记者走访几家店铺后发现,沈阳二手铁桶供应,很多店家对“污水怎么排?往哪排?”的回答都十分谨慎。随机采访的4位店主中,有三位避而不谈,只有一位理发店的伙计坦言,“每天会有环卫工人来收垃圾,但很多小吃店人流量大,所以悄悄将厨余泔水倒进下水道的情况也不少。”
其实,类似情况在饭店比较集中的区域早已屡见不鲜,王润梅告诉记者,桥头街、上马街等路段的下水井经常发生堵塞,十有八九都是因为油污长期积聚。这不仅给清掏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有时堵塞严重的路面受到浸泡还会导致路面下陷。
【雨污分流】“咽不下”的生活垃圾
“雨污分流”在今年大规模城市改造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把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雨水直接排放,污水处理后再排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管道压力。但王润梅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太原市市内管网建设并不均衡,原来的老城区里,约有50多条街巷仍是雨水井、污水井不分家。“但这并不是说啥也能往下水道里倒!”王润梅补充道,这些老旧管网片区本身人口密度大,排水管线的压力已经不小,再往里倾倒一些不易溶解、流动的杂物,无异于雪上加霜。在“雨污”混用问题集中的老旧片区,每天三顿饭前后的工夫,下水道口上的垃圾就能收拾好几百斤。有的环卫工人图省事,把一部分垃圾直接扫进下水道。
记者从第二道路排水养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太原市目前有3万多个下水井口,“这些下水井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吞咽’着各种生活垃圾,即使是在一些雨污分流地段,由于雨水井一般都设置在道路两侧地势较低处,在没有降雨的时候,还是有人不自觉往里倾倒杂物。”
【市政回应】清掏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