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蓝家湖事迹
所属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15-11-16 阅读: 次 文章来源: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蓝家湖
蓝家湖
蓝家湖,男,瑶族,现年57岁,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镇八甫村人,现任都安瑶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广西农学院淡水鱼类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从事相关工作已有33年,被当地称作“鱼博士”。2013年,他出版了《广西洞穴鱼类》一书,得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士陈宜瑜高度评价:“该书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对洞穴鱼类最完整的专著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踏实肯干,干劲十足
蓝家湖在都安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已有33年,足迹遍及广西30多个县(市),沈阳蓝色塑料桶出售,300多个洞穴,共发现了50多个新鱼种。对于发现和研究洞穴鱼类,蓝家湖有一种执著干劲。有一次,蓝家湖和同事乘车前往百色办事,途中听到别人说有一种奇怪的鱼类。蓝家湖就来了精神,问人家此种鱼类在哪个具体位置,并做相关记录。等车子一到站,蓝家湖却没有去办其他事情,他立马乘车返程回来,做好收集新种标本采集准备,叫上同事一起赶往洞穴鱼新种据点。
2011至2014年,蓝家湖协助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渔类资源调查工作,分别参加由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林勘院等单位开展红水河、右江、桂江、靖西国家湿地公园、都安洞穴鱼类、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共完成10万字的研究报告。
2010年至2015年,蓝家湖开始对广西洞穴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先后在广西喀斯特地区30多个县,进入300余处洞穴采集标本。调查发现30多个洞穴鱼类新种,把广西洞穴鱼类种数从上世纪80年代记录的6种增加到63种。通过实地调查了所有的洞穴鱼类,获取了原始生态资料,完成活体和浸制标本的照片拍摄、形态测量和物种描述,系统整理了广西洞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区、种群现状等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的资源保护建议。
潜心研究,敬业务实
蓝家湖说:“要做科学研究,就得亲自去发现,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时候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对于每一个新种的发现都不会放过。当然了,发现了就要立马付出行动,收集起来,再作分析研究。”
在蓝家湖家里,有一间鱼类标本室,收藏着2万多份鱼类标本,种类超过250种,这是他和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为期30多年的鱼类资源调查尤其是地下溶洞考察,采集到的鱼类标本和重大发现。目前广西境内分布有淡水鱼类300种,至于洞穴鱼类,在他家的标本室里,收藏的数量和种类是中国目前最多的洞穴鱼标本和中国80%以上的盲鱼。
自从1982年采集并收藏第一份标本后,采集标本逐渐成为蓝家湖的爱好。他利用下乡、出差、旅游等各种机会,采集鱼类标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条件有限,他随身携带一个塑料桶和福尔马林液体,走到哪里就把采集工作做到哪里,找村民询问打听,然后亲自下洞穴采集。“现在是先采集标本,采到后再到当地寻找容器和福尔马林,不用随身携带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别人口里得知,天峨县境内一条小溪中生活着一种口形构造特殊的鱼类,他便利用国庆节前往调查。在经过一天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附近后,找了一个伙伴连夜出发,沿着羊肠山道步行4个多小时,苦战一夜捕获9尾鱼。经鉴定,这种鱼为新种,即伍氏盘口鲮新种。
调查地下河鱼类是异常艰苦的,进洞穴、攀陡崖是常有的事,甚至脱掉衣服游进地下河。有一次,蓝家湖考察东兰县一处地下河,半途被一个深潭拦住了去路,潭水面上仅有一尺多高的空间,从流水迹象判断,对面似有另一洞天,他动员向导游过去,向导听了头发都竖起来,连连摇头,他也感到头皮发麻。但是,为了采集到样本,他鼓起勇气,脱掉衣服。向导见状,亦壮起胆子,两个人并肩游了过去。游了约30多米,前面豁然开阔,出现了沙滩。当时捕获了所称的牛肩膀鱼,经鉴定又是一个新种。
最冒险的一次,是在溶洞中碰到山洪。当时,他到凤山县袍里乡采集地下河鱼类标本。进入地下溶洞时,洞外还是一片阳光明媚,在洞内行程约3公里才到达垂钓地点。不知不觉过去几个小时,他发现河水开始变得有些浑浊,水面出现泡泡和一些漂浮物,他急忙往洞外跑,赶到洞口时才发现大雨倾盆,山洪正如脱缰的野马,猛烈地冲入地下河。“如果再晚出来半个小时,可能就没命了。这次经历终身难忘”。
蓝家湖对西江名鱼──三角鲤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养及繁殖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2000年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2001年以来每年人工繁殖三角鲤鱼苗600多万尾,培育推广300多万尾,苗种远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及广东顺德、南海、番禺等地,每年向红水河放流大规格三角鲤鱼种15—30万尾进行江河鱼类资源增殖,恢复生态平衡。为都安发展名优鱼类养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根据都安是个大石山区县,水产养殖条件差的现状,经多年努力,选育出纯合体遗传型的丰鲤亲本──兴国红鲤、散鳞镜鲤纯种。通过提纯复壮,培育出个体体重达15公斤的兴国红鲤亲鱼。先后为广西、广东、贵州各地20多个水产苗种场推广,每年杂交繁殖推广丰鲤1亿多尾,在30多个县市推广养殖,面积5万多亩,年产量5000吨,养殖单产提高20—30%。
成绩优异,硕果累累
蓝家湖自工作以来,一直干劲十足,成果丰硕。早在1991年,他就已经得到河池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此后的15年间,他的研究成果一再为他带来荣誉——1992年,他参加完成丰鲤养殖项目,获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星火科技叁等奖、广西星火科技贰等奖;1995年,获广西区水产局授予广西水产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撰写的论文《广西洞穴盲鱼一新属三新种》获广西水产学会授予广西水产学会首届优秀科技论文壹等奖;1999年,参加完成中国西南地区洞穴鱼类的分类和趋同演化研究项目,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自然科学奖贰等奖;2003年,荣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教奖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04年,主持完成“江河名优鱼类──三角鲤驯养及人工繁殖研究”课题,获河池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广西科学技术厅授予“农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他出版了《广西洞穴鱼类》一书,得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士陈宜瑜高度评价……
1982至今,蓝家湖坚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在广西各地采集鱼类标本30余年,完成红水河、柳江、桂江、右江、左江、贺江及大瑶山、大明山、十万大山的鱼类资源调查,采集标本20000余号,为广西鱼类资源调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不忘撰写学术报告和专业书籍,将研究所得的成果以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30多年来,他在国内外高级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6篇;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8篇;6次参加中国鱼类学会学术年会,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宣读学术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2006年出版的《广西淡水鱼类志》中,130幅原色图摄影中,有127幅是蓝家湖的作品;目前,他将2002年至今拍摄的数万张鱼类活体照片和撰写完成30万字的《中国南方常见淡水鱼类原色图鉴》专著的书稿已交河南科技出版社,将于近期正式出版。
蓝家湖
蓝家湖
蓝家湖在捕捉洞穴鱼
蓝家湖在捕捉洞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