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明长城遭严重破坏 国家文物局迅速赴现场督察
所属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15-11-15 阅读: 次 文章来源: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被严重破坏的七座墩烽火台,铲痕清晰可见
长城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应得到悉心保护。然而,最近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遭破坏,索桥堡遗址本体和环境分别遭到破坏,索桥长城墙体被挖开了数个豁口,长城烽火台七座墩被铲挖。国家文物局接到报告后,火速派督察组赶赴现场进行查处。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长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一刻都不能松懈。
破坏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景泰县境内明长城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纵贯景泰县长约69公里,其中土墙近57公里,石墙671米,山险墙6608米,烽火台82个,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索桥段位于景泰县芦阳镇黄河西岸,隔河与靖远县相望。其中,索桥堡是长城的附属关堡,遗址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状,堡墙石砌,高0.5-3.2米,堡内有房屋遗址和寺庙遗址,并有一座高8米、顶部直径26米的石砌桥墩,为当年修建索桥时遗留。索桥长城位于索桥堡西北,沿山脊呈东南至西北分布,随地势起伏,呈土垄状,高1.8-5米不等。长城烽火台七座墩位于索桥堡以西,黄土夯筑,遭破坏前为底部直径15米、高5米的尖状土堆。
今年7月,一伙非法淘沙采金人员在索桥堡附近黄河边作业,擅自对索桥堡内部分街道和古道进行拓宽,给索桥堡外侧至桥墩遗址一带地貌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古道被破坏40米,街道破坏面积8平方米。为了让重型机械通过,不法分子不惜开挖道路,将索桥堡所在的台地挖去数米,导致临近依然矗立的石墙岌岌可危。长达一个月的挖沙活动在长城保护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宽几十米、深达数米的大水坑。一旁的高处,淘金人员所遗留的塑料袋、塑料桶等比比皆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索桥长城墙体被开挖出宽3米、高2.5米的豁口,豁口剖面上重型机械留下的铲痕清晰可辨,豁口两边的墙体顶端各有一处坍塌,坍塌处两侧均有重型机械翻越的痕迹。经专家现场勘验,不法分子对长城上原有的豁口进行了扩大,在重型机械依然无法通过的情况下,径直沿土坡翻越长城,导致长城墙体部分被压塌。专家发现,索桥长城另一处墙体因开挖水渠形成了一条宽约2.5米、高约0.7米的豁口,不法分子对原本与长城平行的一条浅冲沟进行大规模改造,墙体南侧亦开挖有一条水渠,与墙体豁口相接,对长城墙体及其南侧地貌造成严重破坏。
对文物本体破坏最为严重的一处是长城烽火台七座墩因人为铲挖遭到严重破坏。现场可以看到,一座烽火台被铲车严重破坏,烽火台台体有一半被铲削殆尽,铲下的土堆放在一旁,地上散落几块瓷器残片,烽火台数米远处被挖出一个深半米多的大坑。据工作人员介绍说,此处原来还有一个小型烽燧,在这次破坏活动中被铲挖一空。现场勘验初步认定此系盗掘古代遗址的犯罪行为。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迅速处理
8月上旬,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在索桥堡遗址附近考古调查时偶然发现了长城遭到破坏,向甘肃省文物局进行了报告,这起长城破坏事件才被发现。各级文物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甘肃省文物局立即启动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派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对破坏情况进行评估。8月14日,甘肃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报告了相关情况。
8月14日晚17:48分,国家文物局督察司接到甘肃省文物局报告,第一时间上报局领导。励小捷局长高度重视,作出指示:“白银破坏长城事件性质严重,顶风作案,必须严查严办!”宋新潮副局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案件查处工作,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文物违法案件,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决定将该案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督办案件,当晚就向甘肃省文物局发出了督办函,责成白银市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索桥段长城本体及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行为,并对有关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立案侦查,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