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因为他,更多中国摄影师的照片走向了国际
所属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19-03-29 阅读: 次 文章来源:沈阳二手吨桶供应网
前不久,第76届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简称POYi)公布获奖名单,中国摄影师李强的《缅甸孤儿院寺庙》获得日常生活类二等奖。李强曾作为摄影记者先后任职于新京报和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是一位自由摄影师。 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合媒体工作坊(Yihe Image)的创始人,二手塑料桶供应,他致力于帮助中国报道摄影师走向国际平台。
采访/撰文:孔斯琪
受访:李强
新浪图片:能简单谈谈您本次获奖的作品《缅甸孤儿院寺庙》的拍摄契机吗?
这组作品是我跟家人去缅甸旅游时机缘巧合之下拍到的。我们当时在蒲甘呆了大概5天,最后两天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出去拍一些东西,导游就带我去了这间收养孤儿的寺院。我觉得他们的生活非常值得记录,拍摄这组作品的过程也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新浪图片:在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前,您曾有过十年职业摄影记者的生涯。为什么最初会选择去做一名摄影记者?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接触摄影。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去了新京报实习,毕业后也顺其自然的留在了新京报。
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我觉得它能够帮助到很多人。在一些事件和灾难里,你会看到有些很需要帮助的人,当他们觉得很无力的时候,通过你的照片、报道,这些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资金上的支持。
比如我曾拍过一张照片,画面的一边是在病床上跳舞的白血病女孩,一边是在门口哭泣的母亲。因无法承担的高额的医疗费,女孩的母亲曾一度陷入绝望,但在这张照片发表之后,他们收到了很多捐款,女孩成功做了骨髓移植。
新浪图片:能为我们讲讲您在从事报道摄影时印象较深的一个项目吗?
2009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得知有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尿毒症患者因为没有钱接受正规医院的治疗,凑了30万买了三台二手透析机,在北京宋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互相扎针透析。我们就去到现场,从离他们最近的地方跟进整个事件,一住就是二十几天。
我选择用闪光灯来拍摄这组作品,让画面中只有拍摄对象是亮的,周围的环境都是黑的。我想表现那种无助的感觉,他们没有人可以依靠,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三台透析机。
当时这里面最年轻的女孩才18岁,我一直想再拍拍这些人现在的生活,把这组片子丰富一下,10年前我讲故事的方式还不够成熟,现在可能有更好的视角。
新浪图片:摄影记者的经历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或经验是什么?
我在新京报很长一段时间都主要负责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拍摄,当时我还很年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这就像一个慢慢发酵的过程,到现在我还会回想起很多事件现场的样子。总的来说,摄影记者的经历让我看过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喜悦和悲伤。
新浪图片:您觉得报道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情感。如果报道摄影没有情感,就只能算作二类的作品。
新浪图片:2014年,您辞职创办了一合媒体工作坊,为什么决定做这样的转变?